Author: | 林晓红 Lin, Xiaohong |
Title: | 流动与实验:中国数字游民社区的空间实践 |
Other Title: | Mobility and experimentation : the spatial practices of China's digital nomad communities |
Advisors: | 李咪咪 (SHTM) |
Degree: | DHTM |
Year: | 2024 |
Department: | School of Hotel and Tourism Management |
Pages: | 134 pages : color illustrations |
Language: | Chinese |
Abstract: | 随着远程工作兴起和劳动力市场的个体化转型,在网络技术和智能工具的支持下,为追求工作与休闲的平衡的数字游民群体应运而生,打破了传统工作的模式,实现了在全球范围内移动生活和工作。在中国,这种 “边旅行边工作” 的生活方式在年轻人群中逐渐流行,成为一种新潮流。在面临大厂裁员的困境下,加上对 “躺平”、“佛系”、“松弛感” 等新兴生活理念的接纳,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从喧嚣的城市转向宁静的乡村。数字游民社区的出现为非传统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提供了实验场,成为数字游民流动和聚集的空间。数字游民社区在中国乡村迅速复制和推广,成为乡村空间再造和城乡融合的新探索路径。 本研究系统地梳理、归纳和评价了西方数字游民研究的主要成果,从中提炼数字游民的核心概念,并探讨这些概念在中国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适用性。本研究以中国数字游民社区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浙江安吉 DNA 数字游民公社、DN 余村和大理 NCC 社区为案例对象,采用半结构化的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和网络文本资料的收集等多种手段获取数据,研究分析以下问题:第一,研究中国数字游民社区空间分布特征、发展动态和社区类型等,并分析其运营模式和可持续机制;第二,识别中国数字游民群体的组成,结合中国年轻群体向乡村流动的动机、群体类型以及社区的空间体验,探讨数字游民社区的管理创新策略和活动组织形式;第三,对不同类型社区的运营管理、空间体验及其与当地的互动等进行比较分析,以揭示中国数字游民社区在空间再造和促进城乡互动方面的实践与创新。 针对上述问题,研究主要发现,第一,中国数字游民群体的概念已经泛化,不仅限于严格定义下的远程工作人员群,数字游民社区群体构成多远且复杂,且多数人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数字游民,在中国特有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数字游民面临着适应困境,包括社会认同度低、经济来源不稳定、家庭和社会压力等,中国数字游民社区在政府支持下,为成员提供了低成本的住宿和创业机会,社区在提供支持、咨询和应对流动过程中的挑战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第二,中国数字游民社区的空间分布主要受到政策、自然环境和数字游民流动模式的影响,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形态,包括政府主导、政府企业合作、社区主理人与地方经济体合作及个体运营等模式,社区的 “去中心化” 运营管理模式促进了社区的创新和共创;第三,中国数字游民社区在乡村的空间再造实践中,通过盘活闲置资源,创新了社区在乡村的嵌入方式,成为年轻群体探索新生活方式和工作模式的实验场,社区也成为乡村的乡村人才引进新模式和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基地,并且在提升空间体验和资源整合上不断演进,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第四,数字游民社区在乡村的实践带来的潜在影响、未来发展趋势、群体需求的不断变化以及社区是否可复制和推广等问题,仍需持续关注和研究。 本研究深入分析了数字游民社区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对数字游民群体进行了有效地识别,并结合不同社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了全面研究,为中国乡村政府、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及数字游民社区提供建议与对策,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者在推进数字游民社区发展政策方面提供参考和依据,以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和城乡融合的新探索。 |
Rights: | All rights reserved |
Access: | restricted access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Description | Size | Format | |
---|---|---|---|---|
7989.pdf | For All Users (off-campus access for PolyU Staff & Students only) | 4.63 MB | Adobe PDF | View/Open |
Copyright Undertaking
As a bona fide Library user, I declare that:
- I will abide by the rules and legal ordinances governing copyright regarding the use of the Database.
- I will use the Database for the purpose of my research or private study only and not for circulation or further reproduction or any other purpose.
- I agree to indemnify and hold the University harmless from and against any loss, damage, cost, liability or expenses arising from copyright infringement or unauthorized usage.
By downloading any item(s) listed above, you acknowledge that you have read and understood the copyright undertaking as stated above, and agree to be bound by all of its terms.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theses.lib.polyu.edu.hk/handle/200/13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