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ll metadata record
DC FieldValueLanguage
dc.contributorDepartment of Chinese Cultureen_US
dc.contributor.advisor譚景輝 (CC)-
dc.creator梁建華-
dc.creatorLeung, Kin Wah-
dc.identifier.urihttps://theses.lib.polyu.edu.hk/handle/200/9343-
dc.languageChineseen_US
dc.publisher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dc.rightsAll rights reserveden_US
dc.title荒謬處境下的固守與尊嚴 : 論劉醒龍小說《天行者》en_US
dcterms.abstract湖北作家劉醒龍於2009年發表長篇小說《天行者》,是劉醒龍對其舊作中篇小說〈鳳凰琴〉(1992年發表)的擴充和續寫,以一所位處大山深處的農村小學「界嶺小學」為故事發生地,描寫上世紀最後十多年農村民辦教師的生存狀況。《天行者》是劉醒龍邁進知命之年時期的作品,他有豐富的人生閱歷,經歷過人生的順境與逆境,對人生命運與生存意義有所感悟而動筆創作。《天行者》獲選為2011年第八屆茅盾文學獎的五部得獎小說之一。論文將回顧劉醒龍的成長經歷,他創作小說題材相關的時代背景,他的文學創作之路,由此探究長篇小說《天行者》在作者的創作歷程上的位置,繼而研究《天行者》文本的意義。論文第一章回顧劉醒龍成長歷程及時代背景。第一節回顧劉醒龍成長歷程,整理出劉醒龍的成長、教育、進入社會工作等的生命歷程,此時期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劉在大別山區的英山縣成長,故第二節回顧劉的成長地英山的民國時代歷史背景和當地民間信仰現象。第三節回顧新中國立國時期形成的城鄉二元結構社會,與及政府訂立使農村戶口轉成城鎮戶籍的「農轉非」政策。第四節回顧中國在改革開放時期的時代變革。劉踏進社會工作時,中國正經歷急劇的社會變遷,這時代背境正是劉從事文學創作時直面的社會環境。小說《天行者》的主題是鄉村小學教育和民辦教師,故本節回顧中國的農村教育狀況和民辦教師現象和其轉成公辦教師(簡稱「轉正」)的種種問題,對現實世界的民辦教師問題瞭解,將有助於理解小說《天行者》的含義。論文第二章概述劉醒龍文學創作的軌跡。本章分三節討論。第一節回顧劉醒龍文學創作路,和對劉醒龍創作有影響的人物和事件,由此探討劉的人生立場與情感、和文學創作理念。第二節選取劉醒龍在三個創作時期中、在題材和人生立場等維度上有代表性的九篇小說作略述評析,嘗試從這些小說的題材、情節和思想等方面來討論劉的文學創作軌跡,若這些小說與本論文討論範疇有相關之處,亦進行討論。第三節以《天行者》與中篇〈鳳凰琴〉作比較,探討兩部作品的不同之處。兩部小說分別之處有四點:一、創作時的時代背景不同;二、創作時的心態和心境不同;三、創作的目的不同;四、小說所反映的荒謬性深淺不同。論文第三章分析劉醒龍以「荒謬處境下的固守與尊嚴」的主題來創作長篇小說《天行者》。本章首先討論小說的兩條敘事脈絡,與轉正有關的故事情節是明顯的,而界嶺小學三名民辦教師的使命與願景追求則是潛藏不顯的,此兩者均是民辦教師的努力目標。本章再分五節討論,第一節討論小說呈現荒謬處境的情節。荒謬處境有其成因,故本節先分析小說以「界嶺的劉關張」一詞,來反映上級政府沒有訂立一整套讓民辦教師轉正的政策,是荒謬處境形成的一個原因。本節繼而分析小說的荒謬處境情節可分為兩種類型。第一種類型是一個人對外部世界認識不足,按照自己不全面的認識而形成的信念來行事,然而願望與客觀條件不配合,縱使付出巨大努力,還是出現結果與預期相反的局面,產生了荒誕的結局。第二種類型是一個人身處於扭曲的外界環境之下,難以採用正常方法處事,被迫使用非常手段,可能是委曲求全,也可能是鋌而走險等,由此產生了荒謬情境。兩種類型的荒謬處境的分別之處,是第一種類型是不自覺的,第二種類型是自覺地有意為之。本節以小說的三個故事情節來討論其荒謬處境。接着第二節討論小說人物在荒謬處境下,有着天意弄人的悲劇命運的三個情節。第三章第三節討論民辦教師的固守精神,源於他們的使命追求及鄉村的倫理之情。本節討論三個與固守精神相關的議題,分別是升降國旗儀式、「聖的角落」、和「界嶺小學的毒」。升降國旗儀式成為民辦教師固守精神的象徵,儀式也有強化民辦教師使命的含意。論文理解劉醒龍說的「聖的角落」概念是一個人嚮往一種「神聖」的信念或宗教信仰,使人體悟到自身的生命的意義甚至使命,由此而產生的行為與儀式。本節分析小說描寫三個呈現「聖的角落」的情節。接着分析中了「界嶺小學的毒」的兩個小說人物,是懷有愧疚的複雜心理。第四節反思民辦教師固守教育崗位卻難以改變客觀現實的處境。第五節討論荒謬處境下固守者的個人尊嚴。「苕」是湖北方言,語意與現代普通話的「傻」相近。「苕」像詛咒,嘲笑固守者,有需要作「苕的解咒」,以「聖的角落」來呈現個人尊嚴。en_US
dcterms.alternativePersistence and dignity in the face of absurdity: country teachers in Liu Xinglong's Tianxingzhe-
dcterms.extent234 pages : illustrationsen_US
dcterms.isPartOfPolyU Electronic Thesesen_US
dcterms.issued2018en_US
dcterms.educationalLevelM.Phil.en_US
dcterms.educationalLevelAll Masteren_US
dcterms.LCSH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 Dissertationsen_US
dcterms.LCSHChinese literature -- 20th century -- History and criticismen_US
dcterms.accessRightsopen accessen_U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991022090657803411.pdfFor All Users3.4 MBAdobe PDFView/Open


Copyright Undertaking

As a bona fide Library user, I declare that:

  1. I will abide by the rules and legal ordinances governing copyright regarding the use of the Database.
  2. I will use the Database for the purpose of my research or private study only and not for circulation or further reproduction or any other purpose.
  3. I agree to indemnify and hold the University harmless from and against any loss, damage, cost, liability or expenses arising from copyright infringement or unauthorized usage.

By downloading any item(s) listed above, you acknowledge that you have read and understood the copyright undertaking as stated above, and agree to be bound by all of its terms.

Show simple item record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theses.lib.polyu.edu.hk/handle/200/9343